“大一新生暑期蓄力,入学抢跑一步”“提前锁定保研、奖学金”……今年暑假,一些辅导机构推出了针对准大学生的高(中)大(学)衔接班,课程以数学、物理与英语为主,其营销话术则是不要输在大学起跑线上。
这些营销话术精准击中了家长的教育焦虑,让“高大衔接班”成为不少家庭的选择。然而,提前学习大学知识能让大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吗?大一新生究竟该做哪些准备?
大学不是高中的延长线,也不是职业培训的速成班。真正的入学准备,可以从思想、认知、行动三个层面入手。
(资料图)
“高中拼命学,大学随便玩。”抱有这种错误思想的大一新生不在少数。一些高校辅导员提醒,每年总有高考成绩不错的学生,因沉迷游戏挂科退学。他们的共同点是把大学当成了“奋斗终点站”。
因此,大一新生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,从“被动学习”转向“主动学习”,从“追求分数”转向“追求成长”。
清晰而准确的自我认知,是高效行动的前提。大学不仅提供知识,更提供成长的土壤。新生要认清大学的本质,明确个人定位,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。
发现兴趣,培养专长。大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,是发掘和深化兴趣的黄金期。大一新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活动,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。要跳出单一分数评价体系,积极探索让你好奇的未知领域,勇于尝试跨学科的课程或活动,让兴趣而非惯性引导选择。
了解所学,规划未来。专业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石,大一新生应提前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、就业方向,了解学分制度、选课系统、毕业要求、学术规范、奖惩条例等。可以通过学校官网、新生微信群,向在校师兄师姐或老师咨询等方式,获取第一手信息。
适应变化,融入集体。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,学生来自五湖四海。大一新生要学会适应这种变化,融入集体生活。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思想交流、团队协作和互相启发中。要学会欣赏他人、有效沟通、协作共赢,这不仅是学业成功的助力,更是未来社会生存的核心素养。
思想上的准备和认识上的清晰,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。
大一新生应做好四年规划,包括学业目标、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。例如,大一可以重点关注基础专业课程;大二参加专业竞赛和科研项目,锻炼实践能力;大三可以准备考研,明确未来发展方向;大四可以参加实习和毕业设计,积累工作经验等。
自律自强,培养良好习惯。大学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。大一新生应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,自我管理也不再是设置简单的日程表,而是需要将专业学习、社团活动、社会实践等事项按“重要紧急”分类,确保核心目标不被琐事淹没。
此外,身心健康是应对学业压力和保持高效学习的基础。要学会“留白”,避免将时间表塞得过满。
教育从来不是培养知识的搬运工,而是塑造能独立思考、自由生长的完整生命。放下焦虑,带着对知识的好奇走进课堂,带着对世界的善意与人交往,带着对自我的认知规划路径——这才是大一新生最应该做的准备。(王敬照)